表达是人与人直接互相传递信号的一种行为。可以是一个眼神、手势、口述。不过更多的情况下我们指语言表述。
为什么今天要扯到表达这样一个主题,它太有用了。一个人的表达能力将决定他是否能够和其他人形成友好的关联。
牛人总是可以把复杂的道理和逻辑,清楚的描述出来。所以他们是牛人。而绕来绕去的说法只能说给同等聪明的人听。
我觉得不会表达也代表了缺乏换位思考的能力,这个说法不一定正确。但背后还是有一些逻辑存在。如果表达某事之前能够先想一想我这样说,对方能听懂吗?有时候这种细微的东西就是会影响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。
比如:要向公司技术内部群描述一个工程上的问题最后是如何解决的。我会选择先打开一个记事本,把要说明的事项排列出来。再把我要说的话一句句写清楚。最后读一读确认没有问题后粘贴到群里发送,相当于缓冲吧。(当然不是每次都这样)
而不是一句句的描述,说一句发一句,断断续续。不注意上下文,仅站在自己的角度在描述问题。这就会导致当信息被传递到其他人眼中时,看了半天感觉怎么就这么费解。
我们来看一下同样的一个问题,两种方式去表达。
描述1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A:软件好像没问题。
B:???
A:上午说的那个断网没问题。
B:你这边是好的吗?
A:我跑了一遍都是正常的。
B:那我现在怎么办?
A:你看看路由信号。
B:看了,然后?
A:信号好吗?
B:信号正常呀。
A:那你再看看xxx
......
描述21
2
3
4
5
6
7
8
9
10A:关于上午提到的长连接断断续续不稳定情况,技术组做了排查。我们自身的软件并没有异常。
需要进一步确定以下几个问题,可能会导致不稳定。
1.线上环境的路由和网关是否采用有线连接。
2.路由中的4G信号是否稳定。
3.存不存在现场有断电的情况。
@xxx @xxx @xxx
B:收到,我排查一下。
描述1和2都在解决同一个问题,但是很明显可以看到第二种方式是经过了整理的。不仅排查了问题,同时提供了下一步的操作。即提前想到我能为对方多做一些什么事情,或提供更多的帮助。
这种事情在很多技术群里简直充斥着类似描述1这种表达方式,导致一个问题卡了好半天。
1 | A:APP直接闪退,救命呀,求助。 |
有的同学会觉得,鸡排你是不是闲的蛋疼。关注点都放在了这些上面。
我该如何回你好呢,带着笑或是很沉默?
对不起,这些年没有人能让我不寂寞。